一根根彩线穿梭于织机,一件件绣品走出深山,一位位女性创业者助力乡村振兴……在云岭大地,各族妇女正用心用力用情编织着民族团结的幸福图景,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壮美画卷添砖加瓦。
开展创新宣讲 供图
心手相连 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在怒江大峡谷深处,1300余名“爱心妈妈”组成三支队伍,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为1900余名留守儿童撑起爱的晴空。这支由留守妇女、妇联干部和挂联单位组成的队伍,成为云南各族妇女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德钦县澜沧江畔的巴东村曾因劳动力外流被称为“空心村”,如今在藏族妇女春花创立的桑卓民族服饰公司带动下焕发新生。近70名各族姐妹共同穿针引线,让传统服饰焕发现代魅力。“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藏族妇女泽仁曲宗的感慨道出大家的共同心声,曾经的“打工村”已蝶变为“服饰村”。
展开剩余76%玉溪市红塔区的1600多名妇联执委每人联系至少3户家庭,将民族政策宣讲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在雷凤华家庭养殖场,哈尼族夫妻李龙居和李荷芯不仅获得就业机会,更与汉族雇主建立了亲人般的情谊。两个民族的家庭同吃一锅饭、共耕一片地,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乐章。
薪火相传 织就共同富裕金纽带
西盟佤族自治县的李宪兰轻抚“全国巾帼巧手致富示范基地”牌匾,目光坚定:“佤族织锦是民族的根,守护它是我们的使命。”2015年,她成立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免费培训留守妇女、残疾妇女掌握织锦技艺。佤族妇女娜红靠此手艺月入3000元:“从前一年收入不如现在一个月!”
千年非遗在青年手中绽放新彩。李宪兰的儿媳廖静文将佤族纹样与现代设计融合,其设计的佤族织锦化妆镜入选云南省“非遗伴手礼”优秀作品,更与星巴克达成合作,年销售额突破80万元。目前西盟县已培训织锦技艺人员5380余人次,全县从业者达3600余人。佤族织锦远销泰国、缅甸等国家,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金纽带。
漾濞彝族自治县的刺绣大赛上,各族绣娘同台竞技的场景令人感叹。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谢建美飞针走线间,百年家传技艺在布帛上绽放荷花:“老祖宗的手艺要在保护中传承,更要在创新中焕新!”评委依据针法、配色认真评审,最终绣娘黎菊花摘得桂冠。这场赛事不仅是技艺比拼,更是各民族互学互鉴、情感交融的盛会。
振兴乡村 “她力量”绽放时代芳华
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启别村,和艳群将自家老宅改造为“慢来悦”精品民宿的故事传为佳话。这位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照顾重病母亲返乡创业,如今年收入超50万元,更带动周边农特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2024年,她荣膺“云南创新创业之星”,被纳入乡村振兴人才库。
今年7月,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挂牌成立妇女联合创业基地,为基层妇女搭建发展平台。创业代表杨金鱼感慨:“有了这个平台,我们能将家乡的味道和手艺带给更多人!”该基地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资源,开展妇女技能培训,为村里的妇女提供就业机会,更将白族霸王鞭舞蹈融入现代生活,增强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沪滇协作 “巾帼云品”架金桥
日前,上海松江区上演了一场民族风情盛宴。百余名云南女企业家身着盛装,携彝族刺绣、傣族织锦、独龙毯等“巾帼云品”亮相“滇韵沪传巾帼优品”推介会。七大主题展区内,普洱茶、小粒咖啡、鲜花等高原特产吸引上海市民沉浸式体验。
“这场走秀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上海绽放!”云南省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应莹莹介绍,活动精准对接上海供应链企业与电商平台,推动云品进入长三角市场。滇沪两地妇联连续举办多期“巾帼头雁培训班”,通过“理论+实操+孵化”模式,培育女性创业带头人、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振兴骨干。上海市女性人才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顾慧华期待:“沪滇‘她力量’的合作,将推动两地优势互补、协作升级!”
组织创新 激活巾帼新动能
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内,新成立的商圈妇联覆盖3.3万户商户,服务15万从业人员,成为云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新领域妇联全覆盖”要求的标杆。云南省妇联制定深化党建带妇建工作意见,全省上下“一盘棋”,通过“三访四察五送”精准摸排需求,2024年重点在女性社会组织、商圈、重点行业灵活建组织。普洱互创国际中心妇联为32家女性创业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曲靖女性社会组织妇联招募366名“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
从佤山织机的彩线翻飞,到洱海畔民宿的炊烟袅袅;从“爱心妈妈”的温暖怀抱,到沪滇商洽的握手瞬间——云南各族妇女正以柔情与坚韧,让民族团结的根脉深扎云岭大地。当非遗纹样绣进现代生活,当深山特产摆上都市餐桌,跨越山河的巾帼之力,终将汇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强音。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冯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发布于:云南省杭州股票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