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24日,“十大”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结束后,大会秘书处将一套重要的新闻照片寄送给滕代远,其中包括毛主席主持会议时的照片以及其他领导人在主席台上的照片。
滕代远收到这些照片后,随即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去买了三个镜框。当他拿到照片后,便将其中两张毛主席的照片挑选出来准备装框。剩下的第三个相框,滕久昕随意挑选了其中的一张照片。然而,滕代远看了一眼后,立刻摇了摇头说:“不行。”滕久昕想了想,提议将这张照片放在客厅茶几下,然而,滕代远还是表示反对。滕久昕从父亲的态度中察觉到,这张照片并不让他满意,并且推测父亲对于照片中的那位领导并不欣赏。之后,滕久昕才逐渐了解事情的缘由。
1973年时,滕久昕正在西北的边疆服役。1968年2月,他入伍后便到达了风沙弥漫、条件艰苦的地方。在一次与战友们到农村帮忙时,午休时,村民们端出了丰盛的饭菜。尽管是十几个战士中,只有四个玉米面掺和白面做的馒头,大家都很饿,但无人动筷。滕久昕心中充满了对贫困地方的同情,并在信中将这些情况告知了父亲。滕代远收到信后,快速回信,他幽默地称那里为“金张掖,银酒泉”,显然他对这个地方心生某种情感。
展开剩余77%滕久昕后来在学习党史时了解到,父亲早在1937年便与毛主席有过交情。当时,滕代远受中央委托,带领着满载武器、弹药及军需物资的大车,迎接西路军的部队。1954年,他还参与了兰州至新疆的铁路建设,曾到过这片贫瘠的土地。滕久昕从父亲的回信中可以看出,他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部队新兵连的训练即将结束时,滕久昕主动请求调至部队最艰苦的岗位,以便为导弹、核武器的发展做出贡献。1971年,滕久昕被提升为军官。得知此消息后,滕代远给他寄来了信,叮嘱他永远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并要他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要深入理解毛主席的思想,学会看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这些话语不仅是父亲的期望,也是他几十年革命经历的总结。
滕久昕在父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尽管他对政治和后勤工作并不十分关注,但父亲滕代远提醒他,要学习雷锋同志的精神,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才是军人的本分。
滕久昕发现,父亲不仅崇敬毛主席,而且对那些他看不惯的人,毫不掩饰地表示不屑。尤其在1973年6月,北京修建地铁,部队调整时,滕久昕被调往北京。考虑到滕代远的身体状况,部队领导特意允许他请几天假,去陪伴父亲。滕代远看到儿子后,十分高兴,甚至主动询问他何时去报到。然而,当滕久昕告诉他是请假几天后,滕代远立刻变得严肃,表示:“不能向组织伸手,哪怕是半天的假也不行!”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滕久昕便被父亲“赶走”了。临别时,滕代远叮嘱他:“严格要求自己。”
1973年8月24日,滕代远让儿子帮忙将他挑选的几张照片装框。滕久昕很快完成了毛主席的两张照片装框工作,并将它们挂在了客厅。剩下的第三张照片是毛主席、周总理和王洪文的合照,滕久昕询问父亲是否可以挂起这张,然而,滕代远断然拒绝,称:“挂就挂主席的,太多了不好。”滕久昕一开始并不明白,后来听到父亲谈到王洪文“入党才几天就作修改党章的报告”,这让他明白了父亲的真实态度——不喜欢王洪文。
1974年“五一”劳动节时,滕久昕问身体刚刚恢复的父亲是否去游园庆祝活动。滕代远坚决表示要去,尽管身体不适,他还是坚持前往。在中山公园的活动现场,滕久昕陪伴父亲坐了一上午,见到了许多熟悉的领导。后来,李先念将王洪文副主席介绍给滕代远。滕久昕观察到,尽管王洪文热情与滕代远握手,父亲脸上并未展现出此前与其他领导交谈时的激动表情。回去后,滕久昕好奇地问父亲是否很高兴见到老同志,滕代远回答:“当然高兴。”当滕久昕继续追问:“最后和您握手的是谁?”滕代远显得有些迷惑,滕久昕提醒他是“那个年轻的”。滕代远愤怒地回应:“我不认识他!”滕久昕这才更加确认,父亲对王洪文是极其反感的。
滕代远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他爱读书,而且阅读极为细致。滕久昕的书柜中保存着一本《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一书,这本书出于对林彪等人的过度吹捧,歪曲了许多历史事实。当滕代远读到这本书时,他在很多地方留下了批注。在书中提到“南昌起义由周恩来、林彪等领导”时,滕代远愤怒地在旁边批注:“朱德、叶挺、贺龙、刘伯承等才是起义的领导。”他甚至在书上画上大括号,将林彪的名字划去,并写下:“林是七十三团二营七连连长,开小差。”
通过这些批注,滕久昕更加理解了父亲嫉恶如仇的性格,始终坚持真理,是他永远追寻的榜样。
发布于:天津市杭州股票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