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的一个炎热夏日,一位身材娇小的年轻男子,顶着火辣的阳光缓缓走在乡间的小田埂上。
看到田地中丰盈的作物,青年心中喜悦涌上,嘴角也不由自主地微微上扬。正值正午,他在炎热中感到疲惫,于是决定前往附近的一户农家借点水喝解渴。
他敲开了门,走了进去,发现一个皮肤晒得黝黑的农民正与他的妻子及三个孩子围坐在一旁,共同享用简单的午餐。
这一家五口的碗中,盛着的全是简单的甜番薯和高粱的混合。青年好奇地掀起锅盖,里面仅有一些番薯的叶子,顿时心中一沉。
困惑的他问道:“老乡,今年的收成看上去还不错,新收的粮食难道不够吃吗?”
老乡无奈地从桌上拿起两个番薯,塞进了青年的手中,语气中透着无奈:“别提了,今年虽然分了三亩地,但全是地主不要的地。”
青年在一旁找了个小板凳坐下,进一步询问:“难道就不能种水稻吗?”
展开剩余70%老乡叹了口气,面露悲伤地说:“是啊,水浇不上去,种不了水稻,只能靠点番薯和粗粮。家里孩子又多,根本不够吃啊!”
青年瞥见几个孩子,最大的约有十岁,最小的还在地上爬,忍不住问道:“为什么只分了三亩地,孩子们就没有分地吗?”
“村子里说只有成年人才有资格分地,孩子是不能分的。”老乡无奈地摇了摇头。
看着老乡那双满是老茧的手,青年心中感到难以忍受,愤怒地说道:“在我们四川话中有句老话:‘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样不公的事情怎么能成立?应该重新分配!”
老乡惊讶地看着这位脚穿草鞋、头戴草帽的青年,虽然打扮朴素,却口气不凡。
“你是外地来的吧?可要小心说话啊!”
他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位年轻人,正是刚刚上任的县委书记,年仅27岁的邓小平。
返回县城后,邓小平立刻召开了党政干部会议,宣布了三项切实可行的措施:
在之后的多次场合中,邓小平明确表示:
“我们革命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让普通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干部们要在前面吃苦,享受则留到后面,要时刻将老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
“必须提升生产效率,加强经济建设,让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富裕起来。”
邓小平讲的重要观点他不仅坚持,也付诸行动。
在革命艰难时期,他不遗余力地改善战士们的伙食,总是强调“不能让战士空着肚子去打仗”。当他担任瑞金的县委书记时,积极重新分配土地,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
在70年代复出后,尽管面临动荡的政治环境,邓小平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整顿经营秩序和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上,迅速推动了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邓小平把自己的一生都投注在了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上。
发布于:天津市杭州股票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