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关于历史的精彩文章,欢迎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的宝贵评论和建议,助力内容不断完善。
刘源生于1951年,成长于北京中南海的红色大家庭。他的童年时光充满欢声笑语,是那个著名大院中最热闹的一个家庭。正因为父辈们深厚的革命情谊,刘源从小就与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们有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年仅十岁时,他画了一幅描绘六只虾的水彩画,特意送给了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收到这幅画后,十分喜欢,把它挂在自己的卧室内,珍藏多年。如今,这幅画的下方还特别标注着“中南海珍藏”五个字,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类似的故事还不少,比如多年后朱德的孙子朱和平在一次活动中遇见刘源,开心地拿出手机里的照片说:“这是你送给我们家的那幅画,画的是四只麻雀。”两人相视而笑,回忆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
展开剩余78%小时候,刘源和中南海里的其他孩子们一样,他们的“职责”就是给紧张的领导们带去一些欢乐和调剂。由于领导们工作极其繁忙,几乎不离座,为了帮他们短暂放松,刘源和伙伴们常常被警卫员、护士、秘书叫进去“打扰”领导们的工作,这段经历成为每个孩子难忘的记忆。
1964年,13岁的刘源被父亲刘少奇安排进入中南海警卫部队站岗,第一次穿上军装,成为一名新兵。那时,他还与另一位中央领导李富春的外孙李勇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中的两个孩子,脸庞稚嫩,但军装一穿,挺拔的身姿和坚定的目光立刻展现出军人的气质,仿佛父辈们的革命精神在他们身上得以延续。
刘源从小生活在中南海,周围都是军人,母亲王光美曾在军委办公厅任翻译。执行中央警卫团站岗任务时,他还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的特别关注。1964年某日,周总理乘车经过刘源哨位,突然停车走下车来。刘源一时惊讶,立即敬了一个标准军礼。周总理笑着轻拍他的肩膀,温和却语重心长地叮嘱:“好,你要当个好兵啊。”几分钟的短暂相遇却深深刻在刘源的记忆里。
13岁便进入军营,是刘少奇为锻炼儿子吃苦耐劳的身体和意志。从此,每年暑假,刘源都会从学校返回部队,经历严格的训练。刘少奇对儿子在部队的生活十分关心,每次见面都详细询问起床时间、训练内容等细节,目的在于了解真实的部队情况。这一幕被母亲王光美用相机记录下来:刘少奇问道:“每天几点起床?”刘源比划一个“六”的手势,回答:“六点。”
1966年,随着政治风云变幻,刘源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转变。1969年,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刘源报名去了偏远农村。除了响应号召,他也想逃离城市的喧嚣和动荡,农村的宁静成为他的避风港。于是,他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艰苦劳动生活。
1972年,刘源写信给毛主席,希望能见父母一面。此时,父亲刘少奇已去世三年。毛主席批示允许他们见母亲王光美,刘源等孩子们久别重逢,情绪复杂。探望母亲后,他们开始多方打听父亲去世的真相。
1975年秋,刘源回到北京,分配到工人岗位。1977年高考恢复,邓小平的支持下,他获准参加考试。1978年,刘源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后,他再次下乡工作,1982年到1992年在河南当基层干部,十年间,他踏实勤奋,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逐步成长为副省长。
回忆当选副省长时,刘源仍历历在目。站上台鞠躬后,他看到台下许多代表流泪,深知父亲的影响力。下台时有人对他说:“你爸要是知道河南百姓选了你,一定会很高兴。”父亲的光环让刘源感到压力,也时时鞭策他认真做事,不辜负前辈的荣光。实际上,他的表现也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
1992年,刘源被调任武警水电部担任政委。从少年时期穿军装,到成年后短暂离开军旅,再次回归军队梦想,实现了自我价值。他带领武警水电部队投身三峡工程、边疆建设、高原奋战和海岛守护,每次都冲锋在前,承担最艰难的任务。
无论在军队还是政务岗位,刘源成绩斐然,却始终保持低调生活。他内心深处对农民和农村怀有质朴的感情,退休后常回当年插队的乡村探望乡亲,捐建小学和工厂。每年还会回河南与老战友聚会,感怀岁月。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2018年3月1日刊、《人民周刊》2011年第6期、《新世纪周刊》2009年第22期、《时代邮刊》2011年第5期、《环球人物》2016年第7期、《新传奇》2018年第10期。
发布于:天津市杭州股票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